登录
教育界网 > 教育热点 >正文

热评:校外培训机构,不应该这么管!

教育热点
作者:校长邦转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自今年年初以来,教育培训行业不曾平静。各大政策文件频繁下发至行业,全国上下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先后经历了治理、整顿、关停、面临取缔等一系列遭遇。来自外界的抨击与声讨,两会上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聚焦与质疑,各大整顿政策的先后下发,大量“网传”文件的疯狂传播......

 

教育培训行业,一片风声鹤唳。

 

身处在这些颠簸浪潮中,广大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们都很难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究竟是从何时起,行业态势一步步变成了如今这样?又究竟是为何,才刚刚摆脱了疫情对于教培机构的束缚,却又在新一年的开端再度陷入更加黑暗且迷茫的境地?

 

四处环绕着如潮水般涌进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声讨,“制造教育焦虑”“有违教育公平”“掺杂虚假宣传”“资质良萎不齐”——教培行业应该被限制!彻查!甚至直接取缔!

 

在此基础之上,近期又不断传出有些地区教育局正在进行全部关停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的铁腕治理手段,而这样的治理方法或将继续传播至全国各地。

 

面对种种,我们此时此刻真的有必要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而在中国青年报《校外培训机构,该怎么管》这篇文章之中,我们终于听到了来自广大教育行业从业者们以及家长群体们的真实心声......

 

01

广大教育培训机构

将教育个性化做到了落实

 

资深中学教育工作者孤心在《校外培训机构,该怎么管》一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固然有着丰富、全面的教育目标,但是,学生与家长最看重的,始终是最后的“出口”,也就是选拔性的升学考试。

 

于校外教育而言,不论是“培强”还是“补弱”,其实质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当然也希望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除了少数一流名校,大多数学校的师资配置,都不足以让教师充分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个人特点。

 

在动辄四五十人的大班教学体系下,许多教师仅是依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已十分疲惫,因此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按照全班能力的平均值把控教学进度,连因材施教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校外培训自然成为学生和家长填补不足的第一选择。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教育个性化的讨论始终在展开。但由于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皆有不同,教育个性化往往在学校大班课的模式里无法良好的体现——然而,正是教育培训机构将教育个性化做到了落实。

 

文章当中,一位署名为“土土绒”的家长也对此发表感想道:“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家长来说,体验更深刻的,还是校外培训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不久前我的孩子偶然报了某个兴趣班,此后,兴趣班老师每个星期都会给我打一次电话,详细讲述孩子在班上的学习情况,问我有什么疑问,对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还有什么意见。”

 

“当时我很震惊,不管是我自己的学习经历,还是孩子的在校学习经历,都没有过这么高频次沟通的‘待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更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更注重孩子的感受,显然满足了很多家长的需求。

 

02

广大校外培训机构

助力推进家、校、社协同

 

除了协助孩子个性化发展以外,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也解决了很多一直以来困扰着家长们的民生问题,“三点半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

 

“三点半”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能够轻一些,下午3点半后全部放学。然而,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则表示,这样的规定,不仅不能满足一些更高、更多元教育追求的需要,也给家长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下午3点半时仍在上班,家里又无人接送照顾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成了主要选项之一。

 

面对“校外培训不规范、挤占大量课余时间”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职副研究员周秀平表示,其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实现家、校、社协同,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

 

周秀平研究员表示,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时间安排与家庭教育存在错位。下午3点半放学的政策设计,其初衷是让学生们获得充分的体育活动、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时间,而如果在职父母下午5点半下班,父母要接到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至少存在两个小时的时间空档。不少家庭为此不得不用“校外培训”来弥补。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的难度和强度不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能力考察要求。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传统考试对学生知识记忆、重复和再现的考察,逐步被理解、记忆和综合运用能力所取代,而这显然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环境与基础设施要求。

 

此外,部分家庭的知识教育配合能力弱,家长学历不高或工作繁忙。他们不得不求助于校外培训,包括以“应试”导向为主的学科辅导培训。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伴不了孩子,是不少城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实处境。一些家长即便努力兼顾子女的家庭教育,居家工作或把孩子带到工作场所看管,但因为子女没有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面临明显的空间冲突。

 

对此,周秀平研究员进一步表示,学校教育、校外培训和家庭教育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规范校外培训重在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毕竟,是否选择、如何选择校外培训,终究依赖于家长的“理性”选择。如何让其真正理性,需要学校教育归位,也需要家庭教育归位,各在其位,协力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多样化的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03

广大校外培训机构

实为“刚需”事实无法忽视

 

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抨击之中,关键点之一便是认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崛起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大量舆论热议。

 

然而实际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这其中的确不乏相关培训机构过度市场化,焦虑营销、过度营销等原因,然而主要原因也并不止于此。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文中发表观点道,培训机构的收入是家长排队交钱“堆”上去的,不是谁命令的。之所以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其“满足”了家长与孩子的教育需求。

 

各种调查都表明,在不少城市中,中小学生到校外辅导班上课的比例普遍较高,几乎成了“刚需”。而这其中的核心,不乏存在减负政策导致的“校内减下去,校外加出来”。

 

对此,资深中学教育工作者孤心也表示道:面对选拔性升学考试这个硬性的“指挥棒”,学生想要跃过“龙门”,必然要获取足够的助力。如果他们无法在课堂教育中获得需要的东西,求助于校外培训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一方面,在应试这件事上,校外培训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乃至于一部分教师都将其视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校外培训对学生课余时间与精力的侵占,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损害了课堂教育的质量,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悖论。

 

孤心进一步表示,面对这种悖论,仅仅满足于用行政指令限制校外培训,恐怕很难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只要课堂教育的现状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发生改变,简单地限制、打击校外培训,只会让同类现象转入地下,变得更难监管。在这件事上,单纯的“治标”没有意义。

 

写在最后:

 

从年初至今的种种事件与现象可见,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今年教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各种政策的下发与治理过后,为何依旧会屡禁不止?孩子们的负担为何依旧无法减轻?

 

相比于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之外,我们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正如《校外培训机构,该怎么管》一文中所严正指出的:只有依赖社会各方面、各个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消除社会根源着眼,逐步、稳妥、渐进地扭转“校外培训乱象”。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不是一场“运动式”的行动,其关涉到教育结构的深层次改革。

 

———这,是行业发自肺腑的心声。

 

  • 阅读(4085)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