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工作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毕业生们这个曾经看上去朴素平常的愿望,如今却已经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迷茫”。
将时间拨回到过去十年,稳定增长的待就业人口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发展同步而行。以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计,过去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于毕业生们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谋求就业时的竞争对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 “职场人”这个新身份的获得并没有那么容易。
再看当下,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多达1076万,较上一年增长18.4%,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受到高学历人口占比持续扩大、疫情反复的双重影响,今年就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往年进一步增大。
按照中国学生的受教育年限估算,绝大部分学生大约在23岁进入职场。以此反推,国内1999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口是未来10年就业市场新增就业人数。基于这个合理估算,1999-2009年这十年见证了中国人口规模从125786万人至133450万人的增长,也早一步预示了未来10年初入职场人数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
01
当“迷茫”的大学生遇上毕业季
今年的千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30万名研究生。与此同时,今年的考研人数也突破400万,高学历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此类人群的求职需求并不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想获取更高端且高薪的职位。
此外,回国就业已成为绝大多数留学生的首选。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在调研的2019年-2023年毕业的留学生群体中,目前准备长期留在国外的留学生仅占3.93%,已回国和打算回国的留学生占比为96.07%。以2021年为例,超104万名受疫情影响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也是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更加剧了国内就业的难度。
这样的就业形势下,亟待真正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却依然“迷茫”。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侧重学术的高等教育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生产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直接导致目前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学知识和就业市场要求匹配度并不高。进一步地,使得他们在从校园到社会角色的转型过程中往往处于巨大的“焦虑、迷茫”,甚至“恐惧”的状态。
在就业压力和学校、社会单位间信息不对称的双面夹击中,校园与真实社会间亟需一座桥,承载起毕业生们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过程。
2019年,“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也不断加速出台。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基调之下,职业教育领域政、产、教融合加速,行业进入发展快进期。
其实,在国内正收获日益聚集目光的职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个人性格特质、能力资源、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工作经历等具体情况,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的职业规划师曾位列美国社会服务业收入之首。全美职业发展协会公开数据也显示,早在1999年美国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每一名规划师平均为3000人提供服务;跳槽者中也有超过37%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咨询服务。
02
职业教育赛道的玩家们
横向盘点现在职业教育相关赛道上的公司,按照业务模式可分为中介性质的付费内推型公司和知识付费性质的能力提升型公司。
前者面向客户有偿提供就业机会,即通过采取直接向求职者出售各行业用人单位实习和全职岗位的方式实现盈利。此种模式下,对于客户的能力缺乏客观评估。
后者则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以及职场在职人士进入心仪行业、岗位所缺失的知识和能力,提供咨询与规划服务,目的是以职前相关能力提升来提高求职者的核心竞争力,使求职者能力与高质量岗位适配。
两者都重结果,但显而易见,后者更具长线价值。
在求职咨询平台WallStreetTequila(以下简称“WST”)创始人孙居然看来,其选择的是后一条路,“我们一直坚持的‘能力提升型’的业务模式更具挑战性,因为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而且需要不断迭代。”因此,目前市场上选择走能力提升型职业教育道路的公司远少于注重短期结果导向的付费内推型公司。“而WST与大部分求职咨询公司不同,WST依靠内部教研团队,以及各行业内专业人士,共同研发内容,旨在为在校大学生以及职场在职人士进入心仪行业所缺失的知识和能力提供‘知识付费’性质的咨询服务”,孙居然表示。
据内部消息,该公司将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合作举办首届AITalent Hackathon大赛。该赛事面向所有在校生免费开放,旨在鼓励在校生了解与学习人工智能,培养他们应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赋能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
03
下一片蓝海
“而相比未来,我们将面临的三十年会更加的激荡,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长期性的事情”,这句话来自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
投射到职业教育领域来说,随着2015年起知识付费浪潮在线上教育行业的快速兴起,用户对在线教育产品付费意识与消费习惯逐渐形成,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趋向于主动用一段时间的学习,为未来可能近三十年的职场生涯做准备,职业教育的增量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由这个理念延伸,未来求职教育应该更多坚持知识付费的商业逻辑,聚焦学生能力学习,从学生还未进入职场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合理的规划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方向,并且提前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技能,使能力匹配心仪岗位的要求水平,最后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获得进入目标企业的机会。研报显示,超5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职业规划指导可有效帮助其减少就业阻力、缓解就业焦虑。
然而,在现实里实际执行层面,最容易撬动家长、学生心智的,却还是关于一份好工作的“保证”:他们更容易接受支付的费用和求职结果直接挂钩。这也是很多进入求职咨询行业的玩家选择避开能力培养型模式,更倾向于走直接贩卖岗位捷径的原因。很显然,这样的模式既不合理,也不合规。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国内互联网大厂都有自建的内推系统,通过发放内推码、内推奖金激励等方式,鼓励内部员工为企业推荐优秀的外部候选人。国外企业在招聘环节中也更加看重信誉推荐,在领英平台上通过校友关系搭建获得校友所在公司的岗位推荐机会就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招聘内推的核心都是对于申请者能力的认可。整个环节并非“让企业降低用人标准”,而是通过推荐优秀、靠谱、合适的人选为企业大幅度减少招聘成本和用人试错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求职者、招人公司而言都极不负责任的只是走一味讲求商业利益、唯结果论的“付费内推”捷径。“内推”本身没有错,这放在任何行业的企业招聘中都是非常便捷有效的方式。
目前看来,社会层面上真正的鸿沟在于毕业生因为达不到企业要求而就业困难;与此同时,企业却招不到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正是现在国内专业的职业教育正在做的事情,即提高中国学生的职场素质与能力,架起桥梁以弥合他们与真实职场竞争之间的鸿沟。
来源:中新经纬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