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行业洞察 >正文

教培行业或将迎来大整顿,中概教育股集体沦陷

行业洞察
作者:入海原创 发布时间:2021-03-24

核心看点

· 中概教育股集体沦陷;

· 一场狂风骤雨似在酝酿;

· 从现象看迹象,关注这六大整顿方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继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后,23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紧随其后,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

特提醒广大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机构和缴纳培训费用时,要注意:1. 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2. 不要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费用;3. 妥善保管好培训合同及发票。

其中明确指出,如有机构向家长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可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隔夜在美上市的教育股纷纷大幅下挫。

截至收盘,四季教育跌13.55%,跟谁学跌12.35%,流利说跌10.86%,朴新教育跌7.36%,精锐教育跌5.88%,一起教育科技跌5.81%,好未来跌2.48%,新东方跌2.08%;而飘红的只有两家,分别为博实乐和洪恩教育。

其实,新东方、好未来的股价自今年2月16日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后,就一直呈现下滑态势,截至3月24日,新东方跌幅超过18%,市值蒸发超443亿人民币(约68.5亿美元);好未来跌幅超过28%,市值蒸发超1078亿人民币(约165.38亿美元)。

而精锐教育的跌幅更大,2月16日以来已经跌超35%,最新收盘价为2.88美元,不排除有再创新低的可能。

另外,去年底刚上市的一起教育科技已经跌破10.5美元的发行价,最新收盘价为8.75美元。

山雨欲来风满楼,强监管、严整顿下,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01

一场狂风骤雨似在酝酿

对于教培行业而言,2020年的变数是疫情,2021年的变数是政策。疫情带来的挑战是显性的,机会也是显性的,有人不堪挫折,有人繁荣狂奔;而政策文件目前虽还未出台,风却已经从很多地方刮来,刮得很大,大有摧拉枯朽之势。

今年一月中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企业主体是谁?资本大规模介入引发哪些问题?如何加强监管?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矛头直指去年获快速发展的在线教育,而这篇文章仿佛是一个铺垫。

今年二月初教育部发布了《2021年工作要点》,其中第22条中明确提出,今年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工作措施中写道:“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种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制订专门文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召开会议部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这一条中的内容,指向的是所有校外教培机构。

随后教培行业迎来一波多折。

先是上海、北京、深圳、江苏等地传来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消息,中小学生的“放学时间”可以延长至17:00甚至17:30,这犹如一发重磅炸弹引发了教培行业尤其是托管机构的恐慌。

再是从“两会”到“315”,政协委员及消费者等多方对教培行业的热议,甚至提出“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教培人对此震惊之余更是后怕。

紧接着人民日报设专栏四问教培行业乱象,从“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到“这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从“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的发问,以此公开的方式深度剖析教培行业的痼疾,引发热议。

而北京市对教培机构的停课排查让教培人更是悬着一颗心。三月初朝阳区、海淀区等地区对线下培训机构进行停课排查整顿,截至目前,终于传来北京首批29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恢复线下培训的消息,但“海淀区校外培训机构想复课,必须接受资金监管”的新闻,却是一记重锤,这一锤或暗示了今年对行业的整顿程度及力度。

教培行业很少像现在这样受举国关注,最近一次对校外培训的大规模整顿是在2018年,主要针对的是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消防、楼层、面积、下课时间以及办学许可证等方面进行排查,简单来说就是对机构“硬件”的符合性进行审查整顿,并未涉及到机构的“软件”部分。

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现实状况的变化,这一次,多种迹象显示,这次整顿将触及到机构的“软件”,如未成年保护、课程超前超纲、过度营销、教师资格、资金监管等方面。对于教培机构而言,和2018年的整顿相比,这一次的挑战将更大。

目前相关政策文件虽还未出台,但北京作为教育高地,已经率先行动了起来,可以想见,接下来全国教育培训行业都将会面临排查整顿。

02

从现象看迹象,

关注这六大整顿方向

聚光灯下,行业恐慌情绪高涨,很多机构担心一旦文件下来,是否会对经营造成影响。目前具体文件虽未明确下来,但很多现象都在暗示后续的整顿方向,明确方向以提前做好应对,是目前机构的正确态度。

1、资金监管

海淀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班何时复课?海淀区教育给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必配资金“监管人”。

“机构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办学资质、办学标准、师资信息、培训内容等符合要求,才可以复课。”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预付费不是培训机构的收入,机构不能自行提前动用未上课的学费,学生和家长也将享有预付费资金使用“话语权”,从源头化解退费风险。

海淀区这一举动,回应的是近年来时有出现的“退费难”问题。这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在此之前,浙江、福州、青岛、温州等地都已开展加强对培训机构消费者预付资金的监管工作。只是北京作为教育高地,本次又强制要求必配资金“监管人”后才能复课,立场和态度都让人浮想联翩。

在教培行业中,消费者一般需要先付款后消费,但部分教培人课消意识薄弱,在校区运营的时候,错把家长的预付款当作校区可支配收入随意支出了,一旦后续没有新的预付款进来,而家长又发起退费时,校区应付不暇,就会出现退费难、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导致大众对教培行业的信任度降低。以海淀区为代表的各地开展的资金监管工作,就是为了减少此类问题,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并非坏事,已经有很多机构加入监管体系内,据悉,业内龙头新东方早前就自有一套资金监管体系。

2、广告投放

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间段有5家在线大班课的广告轮番播放,而最近,央视悄然下架了各类在线教育广告;抖音、朋友圈等营销阵地,在线教育学科类的投放均也大幅减少,如今还活跃其中的更多是成人和素质教育赛道。

人民网昨日在微博发起一个投票,让网友选出自己遇到过的那些校外培训乱象,投票前三的选项中,除“以上全部”外,其余两项为“师资造假良莠不齐”、“夸大宣传虚假广告”。

教培行业营销招生并非新鲜事物,传统培训机构的营销大多为地推、转介绍等线下的方式,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后,教培机构的营销获客转战线上本属正常,但“师资造假”、“夸大宣传”、“拼低价”“用学费做投资、做投机”等现象出现时,人们难免会质疑,教培机构是否做好了教学和营销之间的平衡。

3、办学资质

昨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教育部官网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当中明确提醒学生家长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

办学资质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早在2018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培训机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成立前提是成功申请有培训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这是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从经营方面来说,现在学生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培训机构是否拥有合法资质,正规办学资质也是招生和营销中的有力说服点;从权益保障方面看,正规办学资质是前提,一旦发生纠纷,机构非法办学在先,不仅无法主张合法权益,还可能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整顿,百害无一利。

4、教师资质

二月初,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在线教育机构在2月15日前,下架平台内所有无教师资质人员的在售课程,这不仅是在线教育机构的一次阵痛,近些年来其实一直在强调教师资质的问题。

2018年,国家对教培行业的教师资质就进行过一次大整治,但当时主要聚焦于线下机构,对在线教育的整顿还浅尝辄止,而本次,在线教育经历了狂奔发展之后,市场份额大涨,对当下教育环境的影响增强。因此本次整顿,在线教育极有可能首当其冲,教师资质问题必须要受到重视。

5、课程超前超纲

关于课程的超前超纲,去年五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涉及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六门学科,要求各地依据负面清单严肃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目前舆论上对超前超纲课程有讨伐,但具体执行上存在一定困难,还未下沉整顿,但从近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舆论中可以看出,对超前超纲课程的整顿迟早会来。

6、未成年保护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一个永恒话题,更何况是肩负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责任的教育行业。教培人要恪守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规律。无论是营销还是教学研发,都应该首先秉持着对学员负责的态度和教书育人的初心。

写在最后:

今年国内疫情状况稳定,本以为将要“熬”出头的教培机构却或将面临大整顿,很多教培人叫苦不迭。但阵痛迟早要来,在部分乱象出现之初就治,对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利。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本次)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教培机构只要坚守教育初心,紧跟政策方向,积极应对和调整运营状态,走健康的发展之路,不必过度恐慌。

注:本文为校长邦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校长邦授权,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 阅读(4170)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