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大咖思维 >正文

俞敏洪对话张邦鑫:用技术拉平城乡教育差距

大咖思维
作者:俞敏洪、张邦鑫原创 发布时间:2021-04-10

以下为对话全文,校长邦新媒体中心根据本次分享荟内容进行整理编辑,内容有删减:

 

我们还可以付出更多

 …

 

最大的挑战是我觉得做到今天,“情系远山”还做得不够,还不够好?就是我觉得受益的农村孩子还可以更多,参与的人还可以更多,我们还可以付出更多。”当主持人凯叔问及成立“情系远山”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俞敏洪如是说道。

“其实我跟俞老师想的差不多”,张邦鑫坦言。俞老师跟我当时讨论做“情系远山”这个事,大概提到第三次我才定下来。我一直是尊敬俞老师的,他是我大师兄。但是当初我一直没敢应,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一个担心,就是找不到落脚点。直到后来我们觉得它是可以通过双师这个模式,也就是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落地,我们才敲定要去做这个事。其实,在做“情系远山”这件事上,俞老师是非常执着的。

从挑战来说,我在想,随着基金资金的越来越庞大,我们能帮到多少学生,是当前的十倍还是一百倍,这是我担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是规模扩大后我们还能不能保障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

对此,俞敏洪指出,现在我们这个基金一年就是一千多万这样的一个规模,我觉得这是不够的。所以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也在试图扩大基金的募集范围。比如说有价值的艺术品拍卖,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教学质量问题上。当我们的基金扩大到1.8亿规模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储备?系统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比双师课堂更好的方式来为乡村孩子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对学生提供的上课服务是不是一个最佳支持方式?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加有效的支持乡村教育的模式?比如说对校长的培训、对老师的培训等。

乡村的复兴和乡村的教育是一个联合体,它是不能单独拆开看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广泛的努力,切合实际的调研,让我们的乡村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

毕竟民间力量对乡村教育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技术杠杆”拉平城乡教育差距

 …

 

张邦鑫指出,我们处在一个特别好的时代,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确实有机会被拉平。就比如说双师和AI课就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而在未来的话,它将发展成为一个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结合。

所谓机器智能,指的是所有知识类的东西可以通过AI+数据来做到千人千面的触达和交互。保守估计,短,1至2年它就可以实现规模化,长的话可能是2至3年。也就是“教”的内容将基于个人的高品质、大规模、个性化。

“育”就是回到以人为中心,机器更多的是辅助作用。如当前的在线培训机构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通过“技术杠杆”很迅速的就可以下沉到乡村。从而在教书和知识传授上快速拉平城乡教育差距。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它仍然需要持续的投入资源,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俞敏洪表示,当前,培训机构面临整顿,主要还是存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里面,但是培训机构还是值得被肯定的。就比如在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投入方面,在面向未来教育的研究方面,这些成果都是显而易见。可以说中国的培训机构在公立教育面前也有着诸多的优势。

培训机构在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投入,因为这些都是和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培训机构是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假以时日,培训机构所研究出来的教育与科技结合的大量的内容、产品和系统,一定能大量的赋能中国的乡村教育。

“我觉得未来科技对乡村教育‘教’的问题大面积解决的话,那么乡村孩子就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俞敏洪强调。

“育”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是解决老师培训的问题,这可以通过城乡结合,互帮互助来解决。像“情系远山”这种公益机构,是可以发挥桥梁作用的。大家相互作用起来,共育、共生、共发展,城乡教育均衡的前景就会开始出现。

张邦鑫补充道,“全日制教育和体制外培训,一个词是教育,一个词是培训。其实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学习。不论是体制内的教育或者体制外的培训,它其实都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习和教育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政府对个体的要求,所以我们有义务教育。学习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是一个个体一生对求知、求真的追求。所以作为课外辅导机构,对教育的贡献不是在作用在教育上,而是作用在对个体学习的助力上。

包括我们的内容、技术的研发投入,其实是帮助和赋能每个个体具备更强大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它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正向的贡献,是有意义的。

 

教育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

 

首先我觉得做好一个机构,他应该先做好本分的事情,”张邦鑫分享道。

所谓本分,是指要让客户满意,对客户要负责任,另外就是对员工要负责任,对社区要负责任。第二,就是找好自身定位,更大的实现社会价值。

我经常和团队人员探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把好未来关掉,这个世界有没有什么损失?如果没有,我们就要反思,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它的基本点是什么?

就是说教育企业,把作用于商业上的内容、经验、管理方法、技术作用于非商业的领域,是不是可以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情系远山”这件事,从商业角度来看肯定是不划算的,但是从社会价值来说,它又是划算的。所以这是“情系远山”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教育机构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对于如何评价在教育领域做得好还是不好。俞敏洪指出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判断。

从外部来看,首先如果老百姓评价这件事就是个好事,那么我觉得它本身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亲历者角度,也就是乡村的孩子和乡村的老师来评价,是不是给他们增加了负担,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还是说,经过我们的“情系远山”的介入,觉得学习更开心,更有收获了。

如果这两个使用者的评价标准都是正向的,那么我们的存在就有意义了。

当然还有我们内部的评价标准。我们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肯定会寻找其意义所在。我们自己的评价肯定是做这件事情是要有意义的。

其实,同样的教育服务给到非教育的公益基金去做,至少多花一倍钱。教育企业来做教育公益,效率一定是比一般的公益机构要高的。

 

一家企业有着它的生命周期,但一个产业是生生不息的

 …

 

张邦鑫表示,教育企业参与到乡村教育当中,是有着很大的优势。

我们“情系远山”是一个产业组织,而且我们还在吸引优秀的、头部的科技公司进来,我们其实是在用最先进的生产力持续为乡村教育助力。

一家企业有着它的生命周期,但是一个产业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教育企业在商业上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能够源源不断地去赋能和帮助乡村教育,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志之士能够加入到“情系远山”的队伍里。这也是我们不遗余力要去追求的一个方向。

未来,我觉得技术、内容、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的“教”这件事上在城乡之间拉平。而城乡之间的差异可能会体现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

在育人这个方面,我们乡村的老师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俞敏洪指出,从当前的名牌大学入取率来看,乡村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名牌大学中有一半孩子是来自于乡村,那么我觉得乡村教育的成功才真正得到体现。

“城、乡孩子考取名牌大学的比例一样,我觉得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只能算是一个愿景。客观说,它的很多条件还是不具备。”张邦鑫表示。

当前我们还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往城里和大城市去,这就使得很多乡村的学校很难招到学生,而学生越来越少,在乡村教学的年轻老师在成长空间上将会受限。而乡村人口的减少,也会影响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效率。

俞敏洪同时指出,当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共教育资源怎么均衡的问题。

现在不光没有做到,反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这件事情如果不解决,就算把培训机构全部整掉了,到最后的结果是,几万家黑店培训机构立刻产生。因为老百姓需求在那儿。

来源:情系远山首届教育公益分享荟

整编:无限

  • 阅读(4928)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