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慧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智慧教室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如今的智能互动设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模式,智慧教室的演进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未来。
在这一背景下,好未来集团(学而思)作为中国教育行业的知名企业,不仅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教育,还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月18日,在2025 培训教育行业东湖峰会暨第23届 T - LINK 教育博览会中,好未来集团ToB事业部总经理王鑫先生分享了好未来在智慧教室及智慧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探讨我们如何一步步将科技融入教育场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并展望未来AI技术将如何进一步赋能教育。
以下为嘉宾分享实录,经整理如下:
01
初心: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在分享智慧教室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我们的初心,这也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好未来成立至今的近22年时间里,我们的企业文化经历了多次迭代和更新,但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那就是八个字的教育理念——“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八个字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承载着我们二十多年的负重前行和任重道远。到今天,我们其实也还在向做到我们所说的这8个字而努力。
为什么这么讲呢?前面的4个字,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些大家所见过的更加丰富的课堂手段,比如绘本、动画、教具、探究实验等,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孩子喜欢学习。这件事我们可能每周用2-3个小时就能够做到。到目前为止,好未来也算是在前面4个字的领域做出了小有成绩。
但后面4个字——培养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光靠课堂的短暂干预就能实现,而是需要课后的长期熏陶和实践。所以,“培养能力”的目标我们依然还在实现的路上。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高效率、数据化、个性化地培养每个孩子独特的能力,最终让家长放心。孩子喜欢,家长放心,这一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02
智慧教育探索:从ICS 1.0到OMO
在智慧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我们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早在2006年,当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就已经听说了学而思。而学而思在当时就已经率先做出了行业里的小变革——ICS 1.0,这极有可能是行业里面最早使用投影仪在小班教学里面进行授课的培训机构。
当时行业里还没有智慧教育这么高级的说法,我们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想法,那就是希望让课堂变得有意思一点。因为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没有被激发出来。我们希望成为这个激发者。
后来,在分校管理的过程中,我跟每一代的年轻老师都讲,不要认为孩子的好成绩是被你教出来的,状元是你带出来的。这些都是伪命题。为什么呢?
当年我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时候,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给我们总结了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在“软件”和“硬件”上都是平等的。软件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作为碳基生物,大家都相差不大。而软件理论上应该也差不多,只是软件需要被调试。需要调试的两个参数就是“好奇心”和“探索”。作为人来讲,如果能够调试好,那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如果调试不好,那就是潜力不足。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只要创造一个环境,就能让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更早的年龄段被激发出来。
沿着这个方向,我们不断投入研发成本,让课堂一步步变得有意思起来。从最一开始的代替黑板粉笔,到后来的基于flash动画的交互性课件,再到激光点阵白板的互动效果,我们一直在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当时我们会让孩子自己上台操作、解题,做对之后就会有我们设计的一些小巧思,比如青蛙跳进水里的画面。然后孩子回家之后,就会很兴奋地给家长讲解,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做对的。孩子们就一步步在这些互动和小巧思中产生了学习兴趣,感受、体验到有趣的学习。
到了2013年,我们推出了IPS系统,引入了数据这个关键词。我们让每个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小pad,可以随时留存和记录课堂中的过程数据。这样,我们就开始慢慢探索如何去记录和分析课堂数据,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014年,我们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出了线上双师的直播大班课。在这个平台下,课堂数据能够被更完整、更有效地记录下来,让学习过程这个“黑匣子”能够通过数据这把钥匙被打开,找到孩子学习问题的关键。
后来,我们又从线上的双师模式延展到了线下版的双师模式,引入了更多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能力。比如,我们配备了答题器,从简单的选对与错,到可以语音输入、手写输入;我们还推出了云听课功能,让同一个城市的家长可以跟孩子在线上一起听课,或者让孩子在生病、刮风下雨等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也能在家跟班里的同学一起上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做过一个非常兴奋的创意——魔镜系统。在黑板前面放一个非常高级的摄像头,捕捉学生举手、练习、听课、喜怒哀乐等课堂状态,基于人工智能科技,分析他们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比如在学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学生皱了眉头,我们就帮他能够把这部分不擅长的知识巩固起来。
虽然这个技术因为无法实现大规模和低成本普及而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但它却是我们技术革新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7年,我们的线上双师模式升级为OMO模式,实现了同一个城市里面线上线下的无缝切换。这一模式更好地适应了不同场景下的教学需求。
03
智慧教室:学生喜欢,家长放心
好未来在过去这些年,不断探索将科技融入教育场景,打造智慧教室的多种可能性。一个智慧的课堂,它应该到底具备哪些要素?
我大概提炼了一下,就4件事:1、体验更丰富;2、互动更高效;3、数据可记录;4、服务可闭环。
如果体验更丰富、互动更高效,那孩子就一定更喜欢。而后面的两件事,数据可记录和服务可闭环都是对家长负责,毕竟每个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学习之后,都希望了解孩子学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表现如何。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不管是学科类还是非学科类,其实共性是一样。到最后我们都得需要让孩子喜欢,让家长省心。
到了今天,学而思的智能高效课堂已经探索出了新的形态——智能大小屏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室里面会有一个智能大屏,除了播放课程课件外,还可以作为信息枢纽呈现整堂课的主要视觉聚焦部分。每个孩子桌子上都会有一个小屏,在编程、素养、科学实验这类创新课件中,配合大屏进行互动。老师手里会拿着一个pad小屏,像驾驶舱一样滚动各种各样的数据,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而家长则可以在他的小程序里面同步看到自己孩子在课堂里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做了多少多少题,得了多少红包,抢多少积分等等。
这四块屏构成了我们目前对智慧课堂基建的最新理解。在这个课堂里,每个孩子都能够跟老师进行个性化的互动,这些互动充满着沉浸感和探索性。老师可以随时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通过数据点名上墙让孩子发言。家长则可以看到孩子整个上课的过程和表现,甚至还可以切出孩子的主视角和高光时刻,在清晰地看孩子的来时路的过程中能够放心。最后,我们会对孩子每节课的学习数据进行长期留存,掌握他的薄弱点和擅长点,根据长期的数据化记录,科学培养学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能力。
当前,我们的教育实践已进入新的探索阶段。回顾传统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体系。然而,在有AI加持的新智能时代,孩子是不是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培机构或者机构从业者,将来最大的意义就是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自由探索、成长的第三方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制定规则、管好边界,让这些孩子能够在国家整个大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之下,健康有序地,个性化地完成自己的学习。所以,最终一个好的智慧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节奏交换给孩子。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一个新的3I教学法,就是形象化、探究式和个性化。通过以上的新基建,配合素养时代、国家新课标,以及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要求的探索转型,让学生们能够以自己为中心,能够自由成长。
04
Ai+智慧课堂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与智慧课堂相结合,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落地。目前,好未来有自己研发的教育大模型——九章大模型。它有一个作业批改功能,将试卷或作业放入检测框,等待一会就能够完成整卷的批改。这个功能,可以提高老师工作效率,减少家长烦恼。同时通过给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了解问题,确定盲点、易错点,进而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图像识别能力、人工智能批改再加上结果输出,这三项能力,能够在智能学习终端,比如家用学习机中,帮助学生实现作业的个性化批改和个性化内容推荐。
经过一年多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不断进化。目前的大模型讲题,从准确度和适配度等方面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它们的成长速度和进步速度,应该超过作为碳基生物的我们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它能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并给予正面回应。
此外,九章大模型的解题、讲题、批改等能力正在逐步对外输出。比如,我们正在探索与公立学校展开合作,将智慧教室的基建设备与AI技术相结合,为数字化教育变革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智能大屏播放学科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屏。除了协助课上作答、数据记录、拍照留存之外,课后孩子们也不再需要完成千篇一律的统一作业,而是能够接收到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量身定制的专属作业。
目前,好未来集团正积极向社会推广和开放这一技术,不仅限于学校,还包括智能硬件厂商以及其他教育行业厂商。我们已经将API接口和SDK对外输出,使智能学习设备具备解题和批改作业等基础AI能力。
展望未来,在AI时代的加持下,我们期望教育行业能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具体来说,好未来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拥有一个AI助教,协助提升教学效率;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AI学伴,助力个性化学习。
当然,“助教”和“学伴”的角色定位,意味着AI并不会完全替代教师或学生,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极大程度地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和质量。
最后,欢迎大家体验好未来的AI产品,也欢迎走进我们的智慧课堂,一起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