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教育热点 >正文

一地官宣:中小学全学段将开AI通识课

教育热点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25-03-10

7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

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

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

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

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几年,AI对教育的影响一直都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之前,大家的讨论还集中在学生该不该用AI写作业,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以席卷之势到来,所有人都意识到AI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无论是否承认是否接受,人工智能(时代)都已经到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在这个背景下,更应该讨论的是如何积极地应对。

不少代表委员支持这个观点。

“AI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表示,AI可作为写作教案及相关材料时的辅助工具,切实为教师减负并提高工作效率。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借助人工智能突破地域限制、拓宽教学视野、弥合知识盲区,进而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戴立益认为,AI技术的使用将使大规模因材施教得以实现,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供了更多选择,更能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国家已经有了顶层设计。

今年年初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同时,我国也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立,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也促进了教育公平。

不过,AI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在日常教学和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现象令人担忧:有学生上交的作文满是“AI味”,网络用语泛滥,毫无个人特色,写作内容也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背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实践体验的缺失。

“在大智能时代,尤其对于语言学科,有些学生觉得不需要背诵,一查便知答案。”黄花春认为:“这种观念不仅阻碍知识积累,更影响思维能力发展。人工智能提供的海量信息,只有经过学生理解、内化,才能融入其知识和认知体系。”

“即将到来的‘大智能时代’,恐怕已经不仅是学生比拼‘记忆力’和‘运算力’的时代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毕竟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比人类做得更好。因此,基础教育一定要打好学生的素养基础,尤其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能把学习知识作为“唯一任务”。同时还要更加强调科学教育,追求教育的前瞻性。

不过,戴立益认为在面对AI的巨大挑战时,还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窠臼。”戴立益说,要把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逻辑转化为价值逻辑,也就是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来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范式,“我认为这是挑战的关键,而非是技术”。

来源: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

  • 阅读(3566)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