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大咖思维 >正文

英孚教育在线事业部总经理石坚:在AI时代获取知识仍存在诸多障碍

大咖思维
作者:原创 发布时间:2024-10-21

英孚教育在线事业部总经理石坚

10月15日,以“云帆·沧海,开启AI+教育新纪元”为主题的「2024校长邦T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隆重举办,英孚教育在线事业部总经理石坚分享了题为“AI 时代的教育创新:学生、教师与教育普惠”的深度思考。

在AI时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石坚先生深入分析了AI时代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教育挑战,探讨教师角色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教育普惠。

以下为嘉宾分享实录,经编辑:

01          

对学生来说

使用AI工具是创新还是偷懒?

从ChatGPT到通义千问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工具,今天使用各种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作业已经是大势所趋,比如学习大量科学文献的时候AI是很好的做摘要的辅助工具,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检查语法拼写的错误,在数学学习的时候进行图表制作分析,或者整理学习笔记、创意生成配图或视频等。

随之而来的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直接让AI写一篇作文来当作作业提交肯定是不合适的,但是使用恰当的提示词(prompts)可以让AI帮助给出语法、修辞等建议,学习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微信开屏图从诞生到今天没有换过——在蓝色地球的背景下,一个孤独小人在凝视世界。我有时会想,在这个人的心中,他/她看到的世界模型是什么样子?在历史上,人们总是不断地找寻新的证据去论证和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因为原有的看待世界的观点可能是不对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待人工智能,哪怕是最新的ChatGPT 4o,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它不是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最好的一条路径。

「千脑智能」一书中指出,积极寻找证据来反驳我们的认知,这才是科学的方法,是唯一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的方法。这其实是批判性思维。就像即使有了计算机,还是要学习数学思维,我们希望的是在整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成长的时候,去很好的幼儿园,然后是小学、初中、高中,想办法努力考进名牌大学。听起来一帆风顺的路径背后,孩子毕业之后就一定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没有人敢打这样的包票,因为我们没办法去预测将来的职业道路,就像人工智能训练师也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新兴职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AI来帮助孩子们培养好奇心,比如提供复杂场景下的对话能力,帮助他们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这是让孩子获得终身成长的一种力量。

在基于人类创造力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提升,人工智能已经在非常多的工业领域发挥了极大作用,包括图像识别、自动驾驶、无人矿区等。作为教育者我非常鼓励学生大胆使用AI工具,但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用AI检索知识库和网络,用AI针对复杂问题情景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根据学习进度调整难度。

然而,我们不能鼓励学生直接用AI得到答案。举个例子,现在有几种工具:第一种用AI写论文;第二种用AI判定这个论文是不是AI写的;第三种用AI写论文,同时不让AI工具认定这是AI写的论文。在这个博弈对抗当中,我们希望学生们学会去质疑AI提供答案的合理性,绝对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学习。另外,也不要忘了鼓励大家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

02          

对老师来说

他们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

教师不断把人类知识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但他们的很多工作被重复的机械性劳动困扰。

在美国教育领域,相关报告显示,“教师和学生对ChatGPT的态度普遍积极。根据2023年3月的调查,88%的教师认为ChatGPT具有积极影响,这一观点得到了79%受访学生的认同。此外,76%的教师和65%的学生认为将ChatGPT纳入教育过程很重要。”这一最新数据表明,像ChatGPT这样的工具有望在未来成为美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中国教育市场里有很多形态的AI工具被各家公司和学校所采用,现在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回归到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能否让千人千面的教育成为可能?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标准差问题”:接受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比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表现高出两个标准差(即显著更好)。因此,他认为将学生的能力简单地分类为“高”或“低”几乎是完全错误的。一个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得分50的学生,如果接受一对一辅导并采用掌握学习技巧,可以达到98分的成绩。

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有很多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精华的教学判断,怎么能够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适配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这是我们现在正在重点研究的方向,AI可以让自适应的教育成为可能。

其实不光是西方,在中国古代我们的教育家们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并且做了大量实践。春秋时代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矣”,即作为教育者,要有很多的方法来教导不同的学生;北宋时期的大学问家张载说,“教人者,必知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南宋的时候,朱熹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明代王守仁又说“随人分限所及各成其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来源。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里面,一直以来就希望能够贯彻因材施教,只是这些事情回归到教育实践当中来的时候,因为成本、效率等原因,很难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我们应该有这么一种社会责任,即提供帮助不同学生得到跟他们的才能和兴趣相匹配的教学服务。

03          

在AI时代

获取知识真的很容易吗?

2024年的今天,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也不是每个区域的孩子们都能够很方便地获取知识,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意识让他们的孩子获取知识。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目前主流大模型产品,比如豆包在2024年上半年的月活跃用户数不到3000万;对比来看,ChatGPT在美国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应该为数千万级,按照人口使用比例来说比中国高一些。大家每天都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了,将要取代人类,但中美两国的月活用户数据反映出,可能还有大量人群没有用过任何种类的大模型工具,哪怕是免费的。

通过AI助力教育普惠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家长和学生们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的。通过技术降低教育成本,就是通过AI增强教师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这些都是在未来的产品设计当中,我跟团队每天都在探索的话题。虽然我们是商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但从教育者内心来说,还是希望让教育达到更大范围普惠。

面对AI,学生应该提高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过于依赖工具本身;对于老师,可以通过AI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反之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也要认识到目前对知识的获取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特别是很多家长的认知、学生的认知甚至教育者本身的认知也有非常多的障碍。我们的教育普惠任重而道远,所以我希望跟教育行业同仁们一起努力,让优质教育可以变得更具普遍性,更加有趣,帮助我们的孩子面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做好更多的准备,成为更加自信、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一代,迎接未来的挑战。

内容来源:2024校长邦T教育创新大会

图片:2024校长邦T教育创新大会现场

  • 阅读(3339)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