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教育政策 >正文

宁波市教育局2024年工作要点发布

教育政策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24-02-21

近日,宁波市教育局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包含10个方面的31项重点工作。具体如下: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激发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度优势

  问题描述:部分学校制度执行不够有力,与教学业务融合不够充分,制度优越性尚未全面激发。

  目标任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决策运行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及党建引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预期成果: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宁波经验”更具活力。建立健全四个学校建设机制,新增省、市清廉学校示范校30所以上。文明校园、平安学校创建活动全覆盖,5A等级学校达到40%,建成一批省级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工作措施:开展专题研讨会、培训会,实现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完善决策运行、队伍建设、党建引领工作机制。选树宁波市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和“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各30个(名)左右。将“双带头人”书记列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专项培训师资库。出台《深化“四个学校”建设 提升教育基层治理能力行动方案》,完善“四个学校”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一批示范学校。

  责任处室:秘书处、组织处、发规处、督导处、宣德处、计财处、校安处

  2.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问题描述: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及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够到位。

  目标任务:加强主题教育成果运用,加快成果向具体政策举措转化,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水平。

  预期成果:党建破局实现新突破,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选树一批主题教育攻坚破难、为民解难题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先进单位。

  工作措施:制度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区(县、市)教育局局长和市教育局机关处长月度例会等制度。深化“联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基层党组织“一对一”联系镇街村社,聚力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廉情分析和政治生态分析,严格述责述廉机制,推进新提任干部廉政谈话,高质量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会。制度化推进重点领域环节问题整改,对12所直属学校(单位)开展内部巡查。深化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大检视、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推进酒驾醉驾专项治理。

  责任处室:组织处(机关党委)、发规处

  3.打造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品牌

  问题描述:学校党建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示范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高校“双创”评价发展性、过程性有欠缺。

  目标任务:落实、完善学校党建工作,有效提升党建质效。

  预期成果:在甬高校三分之一以上二级院系列入省级以上标杆院系创建单位。选树一批优秀党建品牌。

  工作措施:构建教育系统“1+10+N”党建品牌矩阵,形成品牌案例推广经验。开展宁波市第二批高校党建“双创”单位中期评估和第三批“双创”培育创建工作。完善高校“党的建设”综合评估体系,聚焦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党建“双月谈”等专题活动。完善“三全两进三清单”,规范民办学校党建,宣传展示10个民办学校党组织、党员先进典型成果。组织专题培训,强化“选育管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开展党建专项督查。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党委主要职责,完善党委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

  责任处室:秘书处、组织处

  二、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4.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师资、课程、教研、实践一体化建设

  问题描述:各学段衔接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时效性、针对性不强,思政课教师能力有待提升,整合社会育人资源能力不强、办法不多。

  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出台“大思政课”建设和思政工作者队伍提质创优建设方案,构建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

  预期成果:创建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示范区”,打造课程、师资等一系列“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工作措施:完善“大思政课”工作机制,建设10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建设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心。分类开展观摩教学公开课,集体备课、课程研讨与针对性专项培训。推广10门宁波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课程和1部宁波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读物,遴选20部校园文化微视频。健全全域覆盖的师生阅读工作网络,打造“甬上教育讲堂”“城乡共阅”平台。推进“00后”青年理论宣讲进校园活动,遴选50部宣讲短视频。推动研学实践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宁波样板”。配齐配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聚焦班主任核心能力提升,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高质量建构宁波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全景式”发展体系。

  责任处室:宣德处、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5.建成体艺劳教育贯通式培养机制

  问题描述: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在项目布局、学段贯通和学赛结合等方面系统性不强,学生健康素质教育有待提升。

  目标任务: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体育、艺术、劳动教育选项教学,建成体育、艺术主干项目贯通式培养赛道。

  预期成果:建成全市劳动实践场所图谱,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稳步提升,迭代升级《宁波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工作措施:实施体质健康提升行动,实现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合格率双提升。开展“一生一技 一生一艺”选项教学,健全竞赛展演体系,建立师资、场地等准入标准。深化教体、教艺融合,推动特色学校“梯队+行业+高校”组团合作模式。发布《宁波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指导各地各校科学有序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综合改革,实现近视率下降1%以上。

  责任处室:体艺劳处、基教处、校安处、教研室

  三、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6.提升中小学校办学质量

  问题描述:学前教育行为课程品牌效应不够显著,普通高中特色多样成效不够明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标任务: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以上。建成一批高水平学科基地和特色学校,建立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育机制。

  预期成果:建设40门“行为课程”品牌课程,培养100名品牌课程优秀教师。创建一批学科特色高中,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模式实现新进展。

  工作措施:推动镇乡(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召开幼儿园品牌课程建设学术论坛,启动品牌课程建设成果策划活动,开展品牌实践园园长、教师培训。推进省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新增省现代化学校70所。深化“1122”学校特色建设工程,出台加强普通高中高质量学科特色发展若干意见,遴选确定一批高水平学科中心学校、学科特色学校、体艺特色学校。加快推进宁波市专门学校建设。

  责任处室:基教处、宣德处、人事处、督导处、教研室、教科所、考试院

  7.着力缩小“四大差距”

  问题描述:区域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程度有差距,部分区域或地段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依然紧张,乡村学校师资相对薄弱,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学生需要加强关爱。

  目标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通过率均达到100%。全市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达到75%以上。

  预期成果:优化完善招生政策。出台宁波市义务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打造2-3个融合教育示范县(县、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控制在0.25以内。

  工作措施: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惠普惠县创建,指导余姚、慈溪、宁海、象山等地开展“两县”创建工作。建立县域教育质量和校际差异动态监测制度。促进优秀师资共享、教研成果共享、多彩活动共享。加强集团化学校、教共体结对学校间教师的统筹管理和使用,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和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市域内对山区海岛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市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重点向薄弱学校相对较多、教育经费紧张的区(县、市)倾斜。探索实行大学区制或多校联合划片招生。将义务教育段招生预警情况纳入市对区(县、市)考核。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长幼随学”制度,优化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深化推进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发展、卫星班建设以及校园无障碍设施和儿童友好环境建设。

  责任处室:发规处、督导处、人事处、基教处、职教处、计财处、体艺劳处、教研室、考试院

  8.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问题描述:学生负担仍然较重,课后服务拓展课程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升。

  目标任务:学生课业负担得以减轻。

  预期成果:评选100门以上课后服务精品课程。修订非学科类课程资源进入课后服务办法,课后服务供给率达到100%,参与人数不少于110万人次。

  工作措施:巩固“双减”成效,做好校内提质增效,建立作业“减负”督查机制,做好义务段作业量、课间休息时间落实监测。落实《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举办优质课后服务展示活动,评选100门以上课后服务精品课程。修订《关于规范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参与课后服务办法》,明确课后服务校外课程资源引进资质条件、准入程序和退出机制。推动各地开展校外课程课后服务质量监测。

  责任处室:基教处、体艺劳处

  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9.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问题描述: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不够紧密,中高职院校合作体系不够完备。

  目标任务:构建纵向贯通培养体系,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预期成果: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规模超40%,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100%达标。

  工作措施:一校一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100%。指导中职学校根据宁波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40个专业,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建设4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3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育50位名师(名匠)。打造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共同体,稳步扩大“3+4”中本一体化试点,持续增加五年制培养规模,招生比例达到40%以上。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支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本,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专科招生规模的12%。

  责任处室:职教处、高教处、职成教学院

  10.推进职技融通产教融合

  问题描述: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成效不够明显、供需不够精准,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规模有待提升。

  目标任务:推进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建设好“五个一批”项目。

  预期成果:建设1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好1个有辐射力的现场工程师学院。

  工作措施:推进职技“三融三通”“学历+技能证书”双证制工作,多方联动培育“宁波工匠”,技能竞赛成绩保持省内第一、全国第一方阵地位。打造1-2个省级以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好3个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互融通的高质量教学团队,建立“企业教授”学校任教的常态化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访企拓岗”“春风行动”等活动,组织长三角高职院校大学生“甬创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毕业生留甬就业创业率超45%。

  责任处室:职教处、高教处、职成教学院

  11.建设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培训体系

  问题描述:职业技能培训尚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目标任务:大力推进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融合,高标准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预期成果:培育品牌培训项目100个,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达到12万人次。

  工作措施:聚焦“361”万千亿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完善培训项目库建设,推进职前职后的培训体系深度融合。开展“社会培训品牌项目遴选和培育工程”,培育品牌项目100个。围绕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家政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学历+技能”提升行动,开展未就业大学生培训。

  责任处室:职教处、高教处、职成教学院

  五、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12.推动高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问题描述:缺乏重大成果,应用型高校整体水平不高。

  目标任务:出台《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以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新优势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支持宁波大学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15个以上,力学学科顺利通过整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向教育部申请正式建校。创建1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型高校排名全面提升。新增1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在校研究生规模突破2万人。

  工作措施: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力学学科通过整改验收,申报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科研平台2项。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建校申报,支持创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创建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园建设(灯塔计划),有序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推进研究生学位点建设,新增1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新增10个以上硕士学位点、2个以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校研究生规模突破2万人。支持浙江万里学院现代农学院建设,支持宁波财经学院做好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平稳推进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转设工作。深化“一校一策”办学绩效评价改革。

  责任处室:高教处

  13.增强学科专业服务能力

  问题描述:整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学科布局与企业契合度、学科带头人层次有待提升。

  目标任务:启动新一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161”工程,遴选建设一批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一流专业。

  预期成果:力争获批省级重点学科30个以上,省登峰学科1个。高校科研经费突破15亿元,研发投入突破20亿元。争创3个省级以上现代产业学院,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工作措施:出台《关于打造一流学科专业 推进高校办学能力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建设10个左右登峰学科、60个优势特色学科、100个一流专业。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领域先行先试,建设市级产业工程师学院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1个,培养关键紧缺领域卓越人才。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支持高校与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大优强”培育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合作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推动高校科技奖项目、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举办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成果发布会,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等专项计划。

  责任处室:高教处、职教处

  14.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

  问题描述: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

  目标任务: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预期成果:实施《宁波高校领军人才引育工程实施方案》,引育全职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20人以上。

  工作措施:出台《宁波高校领军人才引育工程实施方案》,支持高校引进和培育10个领军人才和10个青年人才,重点引育国家、省、市级各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实现市拔尖人才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达到90%以上。力争在甬高校入选各类人才工程人数均居全省前列,新增省鲲鹏计划2人以上,引育全职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20人以上,省部级人才30人以上。编制教育系统人才地图,制定教育人才发展规划。高质量办好“谷雨人才日”和宁波人才科技周教育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高校人才进企业、进基层,全国教育人才巡回招聘等活动。建成3个以上海内外引才基地,聘请10名以上海外引才大师。

  责任处室:高教处、职教处

  六、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15.提升民办教育发展质量

  问题描述:民办中小学校办学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不够规范。

  目标任务: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预期成果:修订《宁波市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及规范办学考核实施细则。

  工作措施: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考核机制,建立市本级直属民办学校年度考核督查机制。落实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要求,强化保障能力,确保随迁子女“愿读尽读”。深入推进“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

  责任处室:终民处、计财处、基教处

  16.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问题描述:标志性项目不够多,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有待加强。

  目标任务:持续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促进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

  预期成果: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年会、“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论坛等国际会议。打造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高地,制定《宁波市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宁波市打造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高地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宁波市分别与亚琛工大、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

  工作举措:高质量做好与中东欧、东盟、金砖国家的教育国际合作论坛及活动,达成协议20项以上。做强“留学宁波”教育品牌,新增500名来华留学生。加快打造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高地,深化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家友城合作,共建丝路学院、语言文化中心,促进师生交流互访。加强与港澳台教育合作,举办教育合作论坛,推动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外培训,线上线下受训人数达到1000人次。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积极争取中德合作大学、香港大学(宁波)落地。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实施国际化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培训校长、教师100名以上。加强党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领导,强化项目学生的思政教育,从严管理境外课程、境外教材,系统做好外籍师生管理服务工作。

  责任处室:国交处、基教处、职教处、高教处

  17.提升校外培训机构服务效能

  问题描述:校内外素质教育资源融合度不够。

  目标任务: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校外培训机构优质课程有效服务学生发展。

  预期成果:建设1个以上省级校外培训清朗环境实验区。

  工作措施:实施校外培训清朗行动,试点打造23个市级清朗环境样板区。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有序实施过渡期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责任处室:体艺劳处、基教处

  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18.健全干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问题描述:干部教师培养整体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目标任务:构建完善市、区(县、市)、学校分层分类培训、专题培训和自主选修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预期成果:成立宁波市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促进宁波市中小学教师教研训一体化。

  工作措施:完善“名校长工作室导学机制”,组建20个名校长工作室。推进乡村领雁工程,培训领雁校长100名左右。培训名优校长、骨干校长100名。启动新一届中青班,培养选拔优秀85后青年干部80名左右。完善双向学习锻炼和交流任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培训行动计划(2024-2027年),建立宁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强100个优秀教学团队、50个名师工作室。启动乡村教师培优提质行动,打造培养一批乡村骨干教师,建强100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

  责任处室:组织处、人事处、教研室、职成教学院

  19.统筹配置教师资源

  问题描述:教师编制结构性紧缺,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距离初中10%、高中22%目标尚有差距。

  目标任务: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有效提高初中、高中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

  预期成果:全市范围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数占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数、占交流教师总数比例均达到20%以上。初中、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8.5%和20%。

  工作措施:科学做好编制核定,强化统筹调配、加强保障,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推动招聘引才工作端口前移,积极吸引宁波籍优秀毕业生回甬任教。探索建立学段之间教师统筹调剂机制,破解学段之间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实施学历提升攻坚行动,加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引育力度。

  责任处室:人事处、基教处、职教处

  20.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

  问题描述:日常教育监管不到位、个别教师法纪法规意识淡薄。

  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增强教师依法执教、依法从教意识。

  预期成果:有效遏制教师违纪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效果明显,师德师风建设有成效。

  工作措施:完善师德师风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问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大法纪教育力度,“一季度 一专题”,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紧盯侵害学生权益、酒驾醉驾等重点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开展专项整治。

  责任处室:人事处、组织处(机关党委)

  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1.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

  问题描述:在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上,数字化改革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教育数字新基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不均衡,服务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不够有力。

  目标任务:推进“1+5+5”教育数字化改革,推动改革由治理端向应用端延伸。构建“光纤+无线+5G”多网融合的泛在校园网络支撑体系,升级“甬上云校2.0”,进一步提升云校资源使用率和辐射效应。

  预期成果:迭代优化浙里办“甬有优学”1个线上服务门户,建成5个核心应用和5个重点应用的集成门户。建设16个高水平人工智能实验室、4个直属学校高标准学科实验室,争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宁波试点区。

  工作措施:制定《宁波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方案》《宁波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推进1个教育服务门户、5个核心应用、5个重点应用三大模块整合。做好新一轮教育云平台搭建。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等场景的推广。建设一批高标准数字化实验室和高水平人工智能实验室。升级“甬上云校2.0”,持续做好云校用户体系建立、课程资源上传、课程观看热度的实时统计和数据分析,提升平台互动水平,提高使用者体验感和获得感。

  责任处室:发规处、服电中心、各相关处室(单位)

  22.高标准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

  问题描述:预期成果不够显著。

  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梳理目标差距,十大行动计划完成率超过70%。

  预期成果:获批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

  工作措施: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处一成果”“一校一经验”目标,形成综改工作阶段性成果。对实验学校和区(县、市)揭榜挂帅项目进行评估,开启第二批实验学校评选工作,培育优秀实验成果。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承办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加快推进“4个100”工程,打造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高地。

  责任处室:基教处、教研室、各相关处室

  23.深化招生考试改革

  问题描述:素质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唯分数”标签式评价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目标任务:完善中考中招政策。

  预期成果:出台2024年宁波市中考中招政策,完善宁波市中考加分政策。完善宁波市拔尖创新人才贯通选拔机制。

  工作措施:落实省中考统一命题政策,科学决策我市英语学科、科学学科考试形式。落实省普通高中定向分配招生政策,完善出台宁波普通高中定向分配招生办法。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选拔标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中考加分政策。深化体育、艺术招生改革,优化特色学校小初高贯通渠道。

  责任处室:基教处、体艺劳处、教研室、考试院

  24.深化课程改革

  问题描述: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还存在各种落差。

  目标任务: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预期成果:培育一批新课程改革典型区域、学校,提升研训教育教学改革案例。

  工作措施:开展专题研训活动,有效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建立学校课程方案区级备案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开展“学校整体课程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纲要”征集与评审活动。以“新课堂”建设为抓手,聚焦核心素养,推动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加大国家、省市精品课培育力度,获奖率提升5%。

  责任处室:基教处、职教处、教研室、职成教学院

  25.加快构建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问题描述:督导方式有待深化,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目标任务:建设行政监督权威、评价体系健全、共治机制顺畅、督导方式智慧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预期成果:宁波智慧教育督导运行实效大幅提升,现代督导体系更加完备。

  工作措施: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督学队伍体系。建设宁波教育智慧督导平台,启用宁波智慧教育督导助手系统,完善家长、师生、政府和社会力量教育共治体系。履行督导问政职责,聚焦“两县”创建反馈的重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健全督导监测公报机制,向全社会发布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公报。

  责任处室:督导处、发规处

  九、推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

  26.高质量做好民生实事项目

  问题描述: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目标任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精准回应民生关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预期成果:新增中小学位1.2万个,幼儿园托位3000个。实现专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小学其他教师普通培训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筛查全覆盖。

  工作措施:把民生实事项目纳入七优享工程重要内容。聚焦问题短板,集中精力攻坚突破,科学合理做好任务分解。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督导考核,确保省、市教育民生事实工程高质高效完成。

  责任处室:办公室、各相关处室

  27.提高教育支援合作水平

  问题描述:对口支援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援教教师“传帮带”作用发挥还不够。

  目标任务:建立对口支援考核体系,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效率。打造援疆、援凉特色品牌项目,提高甬丽山海协作教科研水平,推进甬蚌、甬黄深度合作帮扶。实现教育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跨区域协同。

  预期成果:提升甬凉10+3教育联盟共同体建设水平,打造“课程援凉”品牌。探索教育援疆“1+1+1”联盟式集团化办学模式。

  工作措施:出台教育对口支援培训交流活动管理办法,统筹规范对口支援活动。研究制定教育对口支援银龄计划,开展柔性援教活动。拓展援教教师关心关爱路径。推进师徒结对,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示范课教学,切实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支持在甬高校发起参与长三角联盟活动,完善杭甬绍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联合开展技能大赛、师资培训、职教论坛等活动。推动杭甬、甬舟、甬绍联合培养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推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库。

  责任处室:教育工会、计财处、发规处、组织处、人事处、基教处、职教处、教研室、教科所、职成教学院

  28.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问题描述:人民群众感知度、参与度有待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不明显。

  目标任务: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推动建立学习型城市发展部门联动机制。

  预期成果:获批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

  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推动《宁波市终身教育条例》列为2024年立法预备项目。开展终身教育“双高”项目评选,培育60个左右高水平成校等项目。全市乡村、社区老年学堂覆盖率力争提高到35%左右。高质量完成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完成社会人员学历提升(初高中)行动计划15000人以上。

  责任处室:终民处、计财处、职成教学院

  十、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9.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描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强,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性有待提升。

  目标任务:健全“预防-发现-干预-处置”全流程网格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完善家校社协同联动的“网格化”工作格局。

  预期成果:全域、全员、全程的心育格局初步形成,心理极端事件发生率较前三年平均下降10%以上。

  工作措施:完成1个市级、10个区(县、市)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改造升级,推动成长指导中心标准化、体系化运行。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心育能力全员培训,心理健康B证持有率达25%,完成800名心理专职教师医教跟岗实习。持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双师融合”培养模式。

  责任处室:宣德处、校安处

  30.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问题描述:学校安全责任体系仍不健全,学生非正常死亡形势依然严峻。

  目标任务:构建“防-治-调”全链条护校安园长效机制。

  预期成果:深化“一环四员”平台建设,完善“三同步”、“六步法”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校园风险隐患治理水平。

  工作措施:推进校园安全网格化全覆盖,开展“人防、物防、技防”提升攻坚专项行动。指导全市学校常态化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关注密闭空间逃生、消防等重点演练。提高“一环四员”校园风险智治平台应用水平,强化校园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甬安校园安全促进中心作用、推进“8910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化解涉教矛盾纠纷。推进平安法治副校长建设。

  责任处室:校安处、发规处

  31.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问题描述:教育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相关领域易发生廉政风险。家校共育机制有待完善。

  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家校共育实效和教育美誉度。

  预期成果:学生服线上监管平台覆盖60%以上区(县、市),接入50%及以上中小学服务企业。全市区域性食堂信息化平台覆盖率70%。市直属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100%。

  工作措施:全面加强机关和群团建设,升级阿拉教师码3.0,打造专属教师的“品质生活服务圈”。进一步完善档案、保密工作体系和制度建设,强化重点要害部位管理,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内审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教育系统内部风险防控能力。开展中小学校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行动。构建“甬上家长会”领导干部深入学校工作机制,建好建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平台和甬上教育讲堂等家庭教育品牌。立足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加强与自媒体、网络平台的良性互动,引导其规范运营,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

  责任处室:办公室、发规处、宣德处、计财处、教育工会、服电中心

  • 阅读(14506)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