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行业洞察 >正文

教育产品:卖给学生效率、卖给家长轻松、卖给家庭希望

行业洞察
作者:百千原创 发布时间:2023-11-03

无论是大班课或1对1,面授或学习机,刷题神器或押题试卷,教育产品广泛而多样。他们帮助学生以更小的付出赢得理想的成绩,为忙碌的家长提供片刻的自由,给一个又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我们可以发现,本质上,教育产品不管以什么方式售卖、卖什么内容,销售的都是给学生效率、给家长的轻松、给家庭的希望。

        01          

省时省事,少背了一半的单词

在北京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中,你总能找到一些不夜城的角落,他们熬夜看书。刘明哲就是这群人里的一员。他通过两次考研,最终获得了一张通往211大学的车票。谈起考研复习,他深有体会地说,第一次他完全自己复习,又累效果又差。第二次在校外租了房子,并下狠心报了辅导班,辅导班确实帮上了忙——让复习找到捷径,提升了效率。

他开怀笑道:“你看,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二战就是拼死一搏了,7月份毕业到12月份考研,也就5个月。虽然大四的时候考过一次,但稀里糊涂没有重点,效果也差。7月开始,也差不多是从头复习,而5个月的时间,你必须高效地应对,把时间放在刀刃上。”他打个比方说,“你得去挖金子,你要是没有地图,不就得挖山乱砍吗? 辅导班帮上忙了,就像一张地图,能少走弯路。”

刘明哲特别提到了英语单词的问题,“考研英语的词汇有5000多个,我记不住那么多。”但是在某知名英语老师的课程指导下,他找到了新的方法,“老师把那些考试重点,高频出现的单词圈出来了,让我只需要记这一半的词汇。我考英语一,目标60分,这些单词完全够用了。”

至于政治,他说了,“我总是被大题绊住。你要深入理解,还得有自己的思考。但临考时候的押题卷压中了两道大题,感觉占了便宜。”他满意地说。

像刘明哲这样,通过教育产品或者培训,提升备考效率者不在少数。“大班课、小班课、押题卷不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吗,我知道这很功利,但没办法啊,我要通过考试。”刘明哲说。

        02          

带孩子太累了,送去培训班吧 

在中国,许多父母的日常生活被孩子的教育占据,往往只有在孩子参加辅导班或者进入学校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才能享受一丝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杨姐,一位42岁的全职太太,也是其中之一。

“每天,我就像一个围着孩子转的陀螺。”杨姐告诉说。作为一名全职太太,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孩子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她的一天都被孩子的需求填满。这让她感到筋疲力尽。

“我不是不爱我的孩子,”杨姐说,“只是陪孩子真的很累。”她说,她常常会在晚上躺在床上,感到身心疲惫,甚至没有力气去思考自己的事情。

于是,当她的儿子5岁的时候,她开始将他送到各种辅导班去。英语、书法、轮滑,杨姐为他选择了多样化的课程,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接触不同的知识领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杨姐也得到了短暂的自由。

“我可以坐下来,拿起手机,玩一会儿游戏。”杨姐笑着说,“这是我唯一的放松时间。”在这一小时里,杨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担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老师也会帮忙辅导一下孩子的作业,这让杨姐在短时间内减轻了一些压力。

“我知道,我是母亲,我应该陪伴我的孩子。”杨姐说,“但我也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在她看来,教育产品就像一个帮手,让她有机会解放一下自己,享受那短暂的,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等孩子稍大些,我还打算送他去培训班。他快进入青春期了,那时可能就更不听我这个当妈的了。如果有专业的老师帮我督促他学习,他的反抗情绪或许会小一些。" 杨姐如是说。

        03          

虽然没申到好学校,但对未来多了一丝希望 

在这个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的环境中,教育产品销售的不只是服务,更是一种希望,一种未来会更好的希望。苏亦儒,一名普通一本大学的毕业生,就曾在这个大潮中追寻过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在大学期间,苏亦儒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她的学分绩点还不到3.0。这让她觉得,如果只是在国内,她可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她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希望一份留学经历能改变她的处境。

但是,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代价。她向一家教育中介付出了十多万的费用,希望他们能为她提供详细的规划并保证她能进入海外大学。尽管最后她还是只进入了一所普通的海外大学,但是这份投入,这份希望,对她来说,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苏亦儒轻轻叹息道,“这些钱,包括每年20多万的学费生活费,可能我毕业后都赚不回来。但我想至少我试过了,至少我给自己一次机会,看看自己能否获得一次新的成长的机会与翻身的可能。”

她的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尽管他们知道这笔费用不菲,也明白这是一次赌注,但他们仍愿意支持女儿。“这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只有这一个孩子,该花的钱还是得花。”苏亦儒模仿父母的口吻,表情里交织着感激与愧疚。

中介提供的留学产品,赋予了苏亦儒和她的家庭一个可能,一个让他们看到希望的可能。“我觉得有希望还是好的,中介告诉我申上了学校的那一天,我很开心,我爸妈也很开心。” 苏亦儒说到。

写在结尾

教育是什么,是我们自身的成长与自我塑造,而非一场生生不息的竞技场。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受教育目的已经变成了在竞争中胜出。我们追求名校的光环,我们费尽心力去耕耘下一代,我们畏惧着被他人超越,皆是现实问题。虽然商业化的教育产品似乎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诸如刘明哲、杨姐、苏亦儒也从中获益,但我们也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我们使用商业化教育产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平衡,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过分依赖。教育产品有时可能会导向“应试训练”,而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能力。一位全国top5高校的学生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提到,在面对研究生考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报名参加培训班,因为这是他高中时期取得成功的一种方式。这种依赖教育产品的“路径依赖”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确保它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长远目标。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家长可能会借助教育产品来辅助孩子的学习,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使用教育产品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家长,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持亲子间的交流与情感连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进一步来说,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待教育产品所带来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警惕过度的期待和资源的错配。希望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但建立在对自我能力和社会现实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希望更为重要。适当利用教育产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成功。

“双减”以及近期出台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也是一记记警钟,提醒着教培人对“度”的把握。让教培产品,真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又不让其成为捷径;真正减轻家长负担而又不使其养成依赖;真正带给家庭希望而又不使其成为逃避的代名词。

  • 阅读(5003)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