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行业洞察 >正文

“小而美”的自然教育,一直有花样

行业洞察
作者:校长邦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28

夏日的午后,循着阵阵蝉声去寻找攀附在树上的精灵;暴雨将至,或许能捕捉到低飞的蜻蜓;一块糖掉在地上,可以看到蚂蚁来搬运……这大概是8090后的童年记忆,恣意、天真,带着撒丫子跑的欢畅和雨后泥土的清香。曾经,这被视为物质匮乏背景下的“没得选”,如今正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

        01          

自然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自然教育的概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卡娜夫人提出。她认为孩子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生活,借由大自然的力量去激发孩子的潜力,释放孩子的天性和本能,这种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容易被人忽视,却也极为重要。

另一种说法则是,虽然自然教育没有明确的学科和专业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但我们可以从东西方的教育理论中中摸索出一些线索。

比如,教育家卢梭在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他认为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应该配合自然的教育,当三者协调发展,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需要,孩子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的天性,都喜欢游戏而讨厌约束,就好像刚刚萌芽的草木,让它舒畅地生长,枝条就能粗壮,若是摧残阻挠,它就会衰败枯萎。

可见,自然教育自古在就在教育理论中活跃着,或者说,自然教育代表着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图景。

如今,伴随着相关教育政策的推动和鼓励,尽管自然教育尚处于“小而美”的状态,但在教育行业内外,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或以专业教育者的身份,或是跨界联合,纷纷涌入这波浪潮。蛋糕虽小,品牌不大,更能玩出新花样。

        02          

专业小玩家,以初心深耕自然教育

严格来说,在自然教育方向上,国内还没有诞生做得比较大的企业。加之自然教育活动多为半天、周末等周期,倾向于精致化和精品化路线,反倒给了小品牌足够的机会和成长空间,能够集中精力把手头上的业务深耕再深耕。

高质量的自然教育,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寻找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这对自然教育机构的专业度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从营地建设到课程设计,都需要真正落地教育的技能与初心。

总部位于杭州的大地之野,有一个藏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的营地“天空之城”。森林系城堡风格的建筑,与天目山的漫漫绿意相呼应,任何人到了这里,大概都想做一日孩子。开阔丰富的户外场景,给足孩子玩耍的空间,专设的观星台,不错过天目山的每一寸星空。难得的是营地里随处可见手作的自然艺术:木艺手工,植物标本,竹筒做的跷跷板……自然教育并非一蹴而成,沉浸式本就是自然教育有效的传递方式之一。

围绕自然教育的课程设置,则看重教育者如何就地取材,激发孩子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能够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

以大地之野为例,今年暑假的课程以夏令营的形式开展,分别为单日营、两日营、亲子营和自然戏剧营。课程形式则围绕感受自然和手作创作展开。在山林里学习生火,砍竹子,做竹筒饭,掌握野外生存技巧;鼓励孩子去泥土里打滚,去山间溪水中玩耍,忘记家里教的那套规矩,充分释放孩子的野性;捕捉林间的鸟鸣和溪水流动的声音,用自然素材手造乐器,观察昆虫爬行的样子,最终将看到的自然事物形成一个故事,由孩子亲子演绎出来。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教育机构涌现出来,于家庭而言选择也变得多样化。课程、营地、师资、宣推……不只是单纯的玩耍,更是有趣的教育,这是对自然教育真正的考验。

        03          

新鲜人入场,也别有乐趣

除了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也有一些教育行业以外的新鲜人持续入场。以第三只眼看教育,甚至更能打动市场的心。

“如果动物不想见人,那人就见不到动物,任何生命的意义,都不在于被他人观赏。”抱着这样的理念,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被网友们夸上热搜,直言是“中国最好的动物园”。这一回,他们直接把自然学校搬进了动物园。

在这个名叫“多样星球”的自然学校,有专属于孩子和家庭的帐篷营,更有深受欢迎的面向成人的上下铺营。在教育内容上,则主打夜营活动,让人们能够捕捉到夜幕下动物们的状态,充分激发对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培养公众对自然的热爱,提升保护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那么,足不出户能否实现自然教育呢?《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文创玩具品牌梦巴格则给予了新思路。

梦巴格的产品均以动物为主题,选择 1mm厚的纯木浆实心牛皮纸制作,材料环保,结实耐把玩。在制作纸模的过程中,无论是孩子还是怀有童心的成年人,都能体会到自然探索的魅力。热销款自然发声系列,其声音均来自自然爱好者的采集,最终存储在模型内的元件中,当模型受到振动,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这种“陪伴”式“云”自然教育,让不便远行参与线下活动的孩子,没有时间走进山林的成年人,也有了拥抱自然的机会。

当线上线下渠道不断交织融合,自然教育的实现载体将更加丰富,传播效率也将不断提高。从家门口的公园,到远方的山林,从互联网的自然教育课程,到随手可玩的科普玩具,从幼童到成年人,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地域和文化,携自然的力量,这一程理想教育的征途已然在路上。

  • 阅读(4758)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