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研学旅行已增长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494万人次,超过了疫情前的人数,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
在最近举办的2023中国素质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博实乐教育集团投资拓展部负责人王浩就营地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表示,营地是中国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线下商业场景,营地行业需要放开生态链,共同构建营地“朋友圈”。
01
营地是中国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线下商业场景
为什么选择营地运营这个切入点呢?
营地运营其实类似酒店管理。基于这样的场景,可以把相关的功能和服务打造出来,包括住宿、餐饮、课程、导师和营销。一个拥有完整功能的营地,才能够去承接能够带来收入的项目,比如冬/夏令营、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党建红培、成人团建等。
这样一个新场景,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从整个商业的发展来看,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线下场景,比如酒店和商业综合体。从营地行业角度看,像去年特别火爆的露营,同样是一个线下场景。人们愿意来,并且愿意在这里花钱,商家愿意在这里做广告,这就是一个有人流,有消费能力的场景。
王浩认为:“露营只是营地的1.0版本,它作为一个单一功能的营地都能吸引这么大的人流,如果未来真的能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其他的业态融合起来的话,这样的一个综合性营地,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线下商业场景。”
02
营地运营的实质是场景的运营
从整体运营的角度来看,博实乐有一个方法论: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成本、运营,营销、平台,需要从下至上来思考。如果不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做策略和执行,一年做下来,家长很满意,学生很满意,但是股东和员工可能不满意。
营地是一个商业场景,需要有地,有房子,自然就产生成本了。在中国的二线城市,营地成本一年要两三百万左右,并且可能还要跟业主方运营的其他业态去竞争。因此,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如何把一个营地持续地运营下去?
王浩表示:“因为有人流的效应,所以营地运营具有比较大的外部性,可以给周边的非关联方、非利益相关方带来好处。”
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打造“营地+”融合业态。博实乐已经初步实践与酒店、校园、乐园、研学实践的业态融合。其实就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全时段、全人群、全产品、全业态。尽量把整个营地的时间表填满,把所有的业态全部打造起来,从婚庆到旅游,从青少年教育到品牌发布会,都可以做。
根据博实乐的统计,像研学夏令营的业态,在四线城市以下可能就够了;在三线城市,可能还要找另外30%的收入来填充;但是到了二线城市,研学夏令营可能只能占到一半;到了一线城市,研学夏令营所有加起来的收入贡献,可能只有三成,其他的七成需要找其他的业务来做。
营地运营涉及方方面面,琐碎而复杂。王浩的建议是,可以把所有的产品全部颗粒化掉,全部做成最小的单元模块,积木式标准化,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组合。
“我们做的是一个面向B端的生意。所以我们会按照大客户的需求再把它重新组装起来。其实很多是可以复用的,比如儿童夏令营和成人团建,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一样的,它是可以拆分的。”
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和客户需求,博实乐设计了“N+X+I”产品打造体系,通过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设计,高效利用和组合营地现有资源,既保证流量和盈利,又能提升品牌力。
“因为营地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管理端的系统——百花营地SaaS管理系统,尽可能通过线上对整个营地进行管理。”王浩介绍道。
03
全渠道搭建,一个都不能少
“谈到营销,就是怎么卖,一句话,能在哪里卖就在哪里卖。”王浩指出。在渠道搭建上,博实乐采用“B端+C端、教育+文理、政策+市场”的搭建策略。
有的营地在本地的政策关系上有较强的优势,那么就可以通过B端直接把成本和收入的问题解决掉。如果在这方面比较弱势,那就要主动去向市场获客,“但是这两个方向要一起做,两条腿都不能丢。”王浩强调。
对营地市场而言,只做某几种业态难以支撑。在中国人口稠密的地方,资产使用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如果只做单一业态或者是某几种业态,营地的商业模式就难以成立。
作为从业者,王浩希望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他表示,营地建设是中国教育目前最需要的事情,对青少年发展更是百利而无一害。而博实乐的愿景便是成为营地行业的平台型公司。
王浩分享道:“我们和很多县域政府交流过,在当地,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改造一个场地,很多研学政策、劳动教育政策无法落地,非常需要民营资本来参与这个事情,而且政府会对参与的民营资本有极大的政策帮扶。我们认为,在中国两千多个县域市场里面,其实每一个县域市场都有这样的机会。”
博实乐面向全行业提供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包括全域研学规划、营地设计建设、营地运营合作、营地投资合作。“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一条龙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很长,需要大家共同构建营地‘朋友圈’!”
教育界网